來源:械友之家,未經械友授權不得轉載
當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第1000次精準縫合患者腹腔時,直觀醫療的賬戶里又多了一筆進賬。2024年,這家公司靠手術機器人狂賺83.52億美元,相當于每天躺賺2300萬美元——而國產手術機器人在這個賽道上分到的蛋糕,連零頭都夠不上。
更讓人唏噓的是,當國產廠商還在為1%的市場份額拼盡全力時,達芬奇早已把設備賣到2200萬元天價,醫院卻依舊搶著買。
01 達芬奇不僅賺得多,還把市場攥得死死的
達芬奇能在手術機器人市場"躺贏",靠的不是運氣,而是讓對手絕望的壟斷力:
2024年全球手術機器人銷售額里,達芬奇占了80%。也就是說,每賣出10臺設備,就有8臺印著它的logo。更狠的是,單臺設備2200萬元的售價里,還藏著"耗材捆綁"的套路——每年配套耗材收入能再賺走設備價的30%。
美國的醫院更夸張。40%的泌尿外科手術必須靠達芬奇完成,婦科手術里有25-30%也離不開它。就像患者家屬執著于"必須治療"一樣,醫生們也被培養出了"必須用達芬奇"的習慣。
2025 年上半年國產與進口手術機器人銷售對比(國內公立醫院)
02 國產們不甘心,偏要從壟斷里撕出缺口
國產手術機器人沒認命。2025年上半年,它們干了幾件讓行業震驚的事:
腔鏡領域里,精鋒、微創圖邁等國產品牌一口氣拿下13臺訂單,首次超過進口設備。就連達芬奇自家的銷量里,國產版IS4000CN也占了30.4%——相當于每3臺達芬奇里,就有1臺是"中國制造"。
骨科和神經外科更成了國產的主場。
天智航的機器人半年中標26臺,占骨科市場38%;
柏惠維康在神外領域拿下近50%份額。
就像父母堅持要為孩子爭取治療機會,國產廠商也在為每一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死磕。
最讓人意外的是縣級醫院。2025年一季度新增的手術機器人里,80%是國產品牌,數量直接追平2024年全年。1300萬元的價格比達芬奇便宜近千萬,就像給預算有限的家庭多了一個選擇。
2025 年一季度縣級醫院手術機器人采購情況
03 想多分蛋糕?這三道坎繞不過去
但國產想從達芬奇手里搶食,比說服執著的患者放棄治療還難:
價格戰打不出未來:1300萬的售價只夠達芬奇的60%,可利潤空間被壓得只剩5%。達芬奇每年砸的研發費,比國產頭部企業全年銷售額還高——就像沒錢怎么給患者做高端治療?
技術代差藏不住:達芬奇的機械臂有7個自由度,能像人手一樣靈活轉動;部分國產設備只有5個自由度,復雜手術時精度差了3倍。
這也是三甲醫院70%的采購仍選進口的原因——就像醫生不會拿患者生命開玩笑,醫院也不敢賭設備性能。
高價值市場進不去:達芬奇深耕的泌尿外科、婦科等"肥肉科室",國產連門檻都摸不到。這些科室的手術收費是骨科的2倍,就像重癥監護室的治療費用永遠比普通病房高——國產偏科的毛病不改,永遠只能撿別人剩下的。
各科室手術機器人滲透率(美國市場)
04 未來能分到多少?答案藏在縣城醫院里
機構預測2027年國產份額能漲到40%,但真正的機會可能不在數字里:
當東南亞醫院開始采購國產機器人時,當縣級醫院的手術機器人開機率超過三甲醫院時,當國產在經自然腔道等新興領域做出達芬奇做不到的突破時——市場也會給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投票。
2025年一季度國產在縣級醫院銷量暴漲150%,這個數據比"40%份額"更有意義:就像給絕望的家庭留一盞燈,國產設備正在讓縣城患者也能用上機器人手術。
或許不用糾結"能分到多少",當屬于國產的"治療方案"被更多人需要時,蛋糕自然會做大。
注: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,本文中對官方政策的相關解讀,僅代表本平臺觀點,內容以官方文件為準。